一、姓氏源流


树发千枝木有本,江流万派水有源。追思远古人有祖,胡氏宗族源远流长。始祖满公,为圣祖舜帝有虞氏孙虞阏公之子。周武王克殷商而得天下,为追崇舜德,复求舜后,得虞阏父,仕周为陶正。周武王姬发为利用阏父陶正用器如神,以元女太姬配其子满公,并封国于陈《今河南新蔡、淮阳、洛阳、安徽毫州等地》,建都宛丘,且赐姓曰胡。其为陈开国君主始,故称胡满公。乃胡氏一世祖,太姬为一世祖妣。在历史长河中,子孙繁衍,承前启后三千年,成为华夏一大盛族。


耿氏婆婆,八十八世祖妣。生于晚唐僖宗时期,身出名门,乃耿恭后裔。早期,我明公与耿公屯田西域时,胡耿两姓亲如一家。后来,婆婆与我华林始祖成公为配,并勣封徐、歧两国夫人。婆婆生五子{珰、瑜、玵、琼、球}俱成名,且官显。自成公始,子孙繁衍,高官不绝,贵母美名子孙相传,亦称“华林世家”。故胡氏子孙皆传称为耿氏婆婆之后。


澧水流域启祖福公,属一O九世孙,生于安徽歙县。妣钱、妣詹生子十,海、春、茂、琏、清、湛、膺、浦、斌、江。洪武壬字年科举人,进士,浙江绍兴知府、巡抚,后诏赐御前都指挥。洪武十八年,澧州八蛮作乱,福公受命征讨,诏封昭勇将军,屯居湖南永定【今张家界市】。十子随父南征,分别屯居永定、慈利、澧州、安福及湖北公安、荆州等地。平讨八蛮均为有功之臣。洪武二十七年,福歿,葬于永定北门外。永乐二年,兵改民,军器改农器,就地垦农落业,后裔繁衍,形成澧水流域一大族系。为昭穆列祖,且祖祠林立,大庸建有宗祠。仅临澧就建有沿潭河祠、鹤子湾祠、宋玉城祠、衍嗣庵祠、八角堡祠、鲁田堡祠、胡家庙祠、翼引庵祠和紫陵岗祠。


沿潭河祠鼻祖道公,福祖之孙,茂公之子。生于安徽歙县,进士,随父南征报凯,封果毅将军,后与父平讨八蛮,征剿香炉山,赐御林指挥。姚莫生子四‘道、铭、通、海’长子道公随父南征,赐世袭将军。一四O四年下屯澧州湘堰铺,平蛮后落业垦于合口合溪桥,并建沿潭河祠,成为我祠之源。妣杨生子五‘英、雄、俊、杰、洪’。俊公随父屯垦。妣袁生子四‘永光、永远、永仁、永让’成为沿潭河四大支系。遍居澧阳平原,乃至全国各地。


根据《元和姓篡》等史籍记载,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圣君虞舜的妫姓后裔。其胡姓始祖,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为陈地的胡公满了。胡公满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孙,周武王的东床快婿,被封为陈侯。


胡氏还有两支源於古代的国名。周代有两个胡子国。一个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诸侯国。它曾参与以楚国为首的联军去攻打吴国,后来又跟随楚国与吴国作战,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另一个胡国是归姓,周代有异姓诸侯「胡」国,在安徽阜阳县。在鲁定公时被楚国灭掉。这两个胡子国亡国之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又形成两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经出现过复姓胡母氏。胡母氏这一复姓,得姓于齐宣王之时,距今有两千四百八十多年的历史。胡氏复姓,开始也很盛行。秦时,有太史令胡母敬,汉时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晋代以后,胡母复姓渐渐被"胡"这一单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后世子孙大多改姓为胡,使得胡母复姓所传日渐减少。这大概是这一胡母复姓传之不多,至今仍然为数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另外还有两个来源,其一为鲜卑族复姓所改。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有代北复姓「胡骨氏」(为魏献帝之兄的姓氏)随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定居中原,代为汉姓「胡」氏。另外,据《周书.李远传》所载,敕勒有胡姓。


二、迁徙分布


至於胡氏的源地,当然是周初的封地陈国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阳县。从此之后,胡氏以此为源地,其后世子孙逐渐向四处延伸。经过数代的繁衍,先后南达新蔡,北到山西,并成为当时的胡姓望族。再以后,又由新蔡和山西两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迁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国。


胡氏南迁,始於西晋末年。胡氏的后代,从中原渡江南下,先迁到安徽,然后又从安徽再迁至福建。最后由福建迁居入台湾。台湾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过,居住较为集中并且人数最多的,则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