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隐山:不老的传奇
来源:胡宁生
日期:2017-02-18
浏览次数:1696
[flash=480,400]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Mjk0MzA2MTA1Mg==/v.swf[/flash]
来源:湘潭在线-湘潭晚报(2011年5月19日) 记者:胡宁
隐山,位于湖南省湘潭县黄荆坪,北连毛泽东故居,西连清末大臣曾国藩故居,东连世界文化名人齐白石故居,南连南岳宗教文化区,彼此相距30公里左右,处我省三条黄金旅游线的中间地段。
“湖湘千年盛,诸胡奠基功。”这里提及的诸胡就是胡安国父子。对胡安国,早就耳闻。对他的敬仰也非一日。这次去隐山,我们始终怀着一颗虔敬的心。我们试图走近真实的隐山。
湖湘文化、佛教禅宗曹洞宗以及莲文化的发源地,有纵深十余里的天然大溶洞“龙王洞”,有1400多亩的人工湖泊“四美湖”,有日流量600吨的“泉坝冲”温泉,有一处冰天不结冰的“莲花池”,有海拔400米、南望衡岳、北望长沙的“云盘寨”,有雄雌同蔸银杏和垂丝香柏的千年古树,有国家命名百棵“中华名树”之四的彭德怀“元帅树”,还有各具一格、各具典故的“隐山四池、八桥、八景”等等,当历史、传说与现实的林林总总一同进入我们的脑海,我们不禁感慨:那究竟是一方怎样神奇的土地?
远眺隐山
这个“天下隐山”比以前慈云禅寺上的那个可差多了
490年的中华银杏树
胡安国的墓地
濂溪学堂的外墙
周敦颐曾经讲过学的“濂溪学堂
历史+寻访篇
湖湘文化的发源地
关键词一:胡安国父子
隐山,曰龙穴山,又名龙王山。其上云蒸雾罩,传说岁旱时有龙女出没其间,乡人祷之则雨。世传有神龙居于此,山顶今仍有其洞穴在。龙穴山因此得名。这是魏晋以前的事情。
一说是因胡文定公隐居于此而得名。另一说则是说六朝时有一位老僧居住在此,别人来访也不接见,故以隐山名之。总之,隐山或龙穴山,因其位于湘潭县西百里许,土人又称其为西山。南宋时,这里就已经是文化胜地。
隐山湖湘文化源,是我国区域性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台湾、日本以及国内多所高校的42名湖湘文化专家学者通过长时间的研究,证实湖湘文化的发源地在隐山,并证实这一学统的创立者就是南宋的大文学家、理学家胡安国。
据记载,胡安国(公元1074年—1138年)是福建崇安人,历官湖北、湖南提学,永州知州,中书舍人兼侍讲,宝文阁直学士,一宫致仕。宋高宗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胡安国父子因不与投降派秦桧合作,为躲避“靖康之乱”,举家由弟子黎明引领,从湖北荆门来到湘潭隐山,构筑了一座居住、撰写、讲学的庭院。
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胡安国创建了“碧泉书院”,在这里边撰写理学,边授徒讲学,并得到四个儿子和弟子的共同参与及帮助,完成了《春秋传》30卷,《资治通鉴举要补遗》100卷,《文定集》等理学著作,开创了以“经世致用”、“忧国忧民”为灵魂的湖湘文化学。
绍兴八年(公元1138年),胡安国在碧泉书院逝世后,其四个儿子继承和发扬父志,继续在碧泉书院等地授徒讲学,撰写理学,季子胡宏成为确立者,长子胡寅成为巨匠,次子胡宁和从子胡宪成为得力干将,最终真正形成了湖湘文化学,使隐山碧泉书院成为湖湘文化学的发源地。
在此期间,胡宏以碧泉书院等地为教育基地,主教20多年,既完成了《知言》、《皇王大纪》、《叙古蒙求》、《五峰》等主要理学著作,又培养了一大批杰出的弟子,包括张栻、彪居正、朱熹、毛舜举等人,形成了一个规模大、势力强、较稳定的湖湘文化学学术群体——“湖湘学派”。
当时,湖湘学派被称为天下最盛的一个学派,对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为改变湖南地区的庸陋习俗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从此以后,胡氏主要理学著作,被元、明两朝定为科举考试取士的经文范本,直接影响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五、六百年之久。
关键词二:湖湘学派
绍兴31年(公元1161年),胡宏在碧泉书院病逝。宋孝宗乾道元年(公元1165年),刘琪知谭州重修岳麓书院,聘请胡宏大弟子张栻(称“南轩先生”)任主讲,彪居正任主管,胡宏的其他弟子也纷纷到岳麓书院授徒讲学,传授理学。从此,隐山湖湘文化源教育基地由碧泉书院转移到长沙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成为湖湘文化学的活动中心。
近千年来,湖湘文化经历了从经学到理学,从理学到近代学,从近代学到现代学的发展过程,在岳麓书院湖湘文化学的教育和熏陶下,培养和造就了一代又一代杰出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人才,如王船山、魏源、曾国藩、左宗棠、王闿运、谭嗣同、杨昌济、毛泽东、蔡和森等。
关键词三:胡文定祠
南宋绍兴初(1129年),胡安国逝世后,宋高宗赐“霜松雪柏”匾额一块,并将居住地称为“胡文定祠”。为了祀奉胡公安国父子胡寅、胡宏,将“胡文定祠”尊称为“三贤祠”,并规定朝廷凡新登皇位君主,必须亲临“三贤祠”祭拜贤堂。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川湖总督蔡仁庵派湘潭知县赵云麓上基祭祀。雍正十二年甲寅(1734年)奉圣旨从府库中拨银两整修“三贤祠”,并命官府春秋两季祭祀。1999年,从“三贤祠”屋基脚下挖掘出了汉白玉的“胡安国奠像”和“胡文定祠”碑。
刘德钦说,胡安国书堂是隐山碧泉书院的前身,是四合院的形状,青砖青瓦,共有3栋,有一个戏台,老师就在戏台上给学生上课。因为书堂没有封顶,中间的屋顶是空的,所以,老师讲学时声音非常清晰,没有任何回音。当时,书堂的大门上有一个过梁,上面有“双龙戏珠”的图案,大门上面写着:圣旨胡文定祠及个字。书堂内以前还有一个匾额,有3.9米长,0.6米高,匾额中间写着:福禄寿禧,左边写着:渔樵耕读,右边写着:双喜临门。匾额上有浮雕图案,画着一些学生在悉心研读胡安国的《春秋》。
关键词四:胡公安国、胡宏父子墓庐
绍兴八年(1138年),胡公国逝世。其墓始建于南宋绍兴八年6月至8月,宋高宗赐金、帛委命湖南监司安置丧事,由潭州官府所建,又赐田十顷以养其后人。胡宏卒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享年85岁,与父母合冢。明正统初年(1436—1449年),皇帝诏令将胡安国神主入文庙,随从孔夫子接受祭祀。景泰年间(1450—1456年),皇帝又诏令给胡安国父子修墓。
现在,胡公安国、胡宏父子墓庐还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周围松柏青葱。刘得钦说他们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把这个墓庐重新修复一番。佛教禅宗曹洞宗发源地
关键词:曹洞宗
关于佛教禅宗曹洞宗的发源地,刘德钦给我们讲了这么一个传说故事。据说当年曹洞宗游历了四方,然后来到了隐山。当时,他站在隐山的流叶桥上,观看着四周的风景。那时的隐山古木参天,不见人烟。就在这时,有一片菜叶顺着流水流了下来,刚好被站在流叶桥上的曹洞宗看到了。他于是写了一首诗:流叶桥边,观山色水色,色色皆空,黄叶漫。正是通过这片菜叶,让曹洞宗知道了深山中有人居住。他觉得这也是一种特殊的缘分,于是决定在这里修行。后来曹洞宗在白云庵修行时又写了一首诗:慈行慈内,听钟声鼓声,声声自在,白云庵。这首诗和柳叶桥边作的那首联在一块,后来成了白云庵的对联。
在隐山,曾经出现过很多有名的寺庙:慈云禅寺、白云庵、西禅寺、龙王寺……等等。这些寺庙都有各自的对联,慈云禅寺上写的是:慈航普渡云汉昭回,横批是“天下隐山”。据记载,慈云寺由楚王马殷始建于后梁开平元年(公元907年),是佛教禅宗曹洞宗创始人洞山僧良价的道场。刘德钦说以前“天下隐山”的匾额是汉白玉做的。龙王寺的对联是:纷雾香如雨,春前响似雷。白云庵始建于公元558年,如今还有一些屋梁、碑文以及曹洞宗的墓地保留了下来。这众多寺庙的香火都很旺。刘德钦说龙王寺上的对联就是一个凭证,香似春雨,鼓声如雷,足以说明当时场面的热闹与鼎沸。
如今的隐山,在原来的慈云禅寺的地基上还有一个小寺庙。据说是后来当地村民自行修的。寺庙内现在住着一个五保户老人。寺庙的前面也有一幅对联,内容还是原来的:慈航普渡云汉昭回,横批也是:天下隐山。不过,这个匾额已不再是汉白玉的了。
湘潭市隐山湖湘文化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经理余萍告诉我们,这个寺庙中只有前坪香炉的基脚和炉顶是原来寺庙保留下来的,其他的都是后来修的。余萍还说以前的慈云禅寺比现在大多了,她指着附近的几栋民宅说,“那些以前都是属于寺庙的,寺庙周围的这些田以前也都脚僧田,是属于寺庙中的僧人的。”当地村民告诉我们,现在这个寺庙的香火也还旺,每年2月19日,6月19日,9月19日三天会有很多的村民到这里来烧香。
据佛教《五灯会元》经典载,胡安国在隐山九年间,是佛教禅宗临济宗南岳下十五世上封秀禅师法嗣文定胡安国草庵居士,与隐山慈云寺名僧“云石上人”、长老草衣法瓒来往甚密,经常谈论心性哲学问题。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长老草衣法瓒重修慈云寺,请胡安国、胡寅父子记载此事。
后来,曹洞宗传法于日本僧道元禅师,使其成为日本曹洞宗的祖师。大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宋帝大宗赐匾额“大隐龙王慈云禅寺”。明正德年间(公元1506—1521年),皇帝朱厚照赐匾额“天下隐山”,使隐山成为曹洞宗的发源地和活动中心。莲文化的发源地
关键词: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是周敦颐所作的著名的《爱莲说》中的句子。“门垂细柳,池爱莲花”,足见周敦颐对莲花的偏爱。正是因为这篇脍炙人口的散文,让更多的人喜欢上了莲花。这首千古名篇大大丰富了莲的文化内涵,提升了莲的文化品位,把莲文化源从隐山推向了全国。
北宋哲学家、理学家周敦颐(公元1017年—1073年)是湖南道县人。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他离开了道县,历任湖北、湖南、江西、四川、广东等地官吏。他以道家思想为主体,继承了道家、儒家、释家三家思想精义,并融会于一体,开创了“无极而生太极”,“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的中华理学,并著《太极图说》,《通书》,《周子全书》等,其学说对以后的理学发展有很大影响。
神宗熙宁四至六年(公元1071—1073年),晚年的周敦颐辞去广南东路转运判官兼提举刑狱公事,寓居隐山莲花峰莲花池山脚下濂溪旁,筑室三间,在隐山授徒讲学,传授理学。因其筑室莲花峰下的小溪上,后人遂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晚年在隐山讲授理学之余,常访隐山慈云寺僧,与僧作诗赞莲曰:“佛爱我亦爱,清香蝶不偷,一股清香味,不上美人头。”该诗石刻碑遗物今尚保存。
理宗嘉定十三年(公元1220年),周敦颐被朝廷赐 “元”,封汝南伯,从祀孔子庙庭,成为中华理学开山祖。周氏后人为纪念他,在隐山筑室旁建了“濂溪祠”、“濂溪书堂”,堂门墙檐上绘有湖南唯一尚存的“潇湘八景”完整壁画,堂前有一千六百多亩湘莲荷花。
如今,“濂溪书堂”的旧址还保留了下来。湘潭市隐山湖湘文化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德钦告诉我们,以前的濂溪书堂比现在宽多了,文革时毁了一栋,1992年时又毁了一栋,现在只剩下一小部分了。
紧邻书堂的是黄荆中心小学。我们到这里时,已是中午时分,学生都已回家,学校很安静。
眼前的书堂是戏台模样,盖着琉璃瓦,木制的结构,栏杆上涂着红漆,不过有的地方已经脱落。楼上和楼下晾晒着衣服等杂物。在楼下的墙面上有一个石碑,上面刻着“释圣辉大师捐款拾伍万圆修复”的字样。穿过两扇老式的木门,就看到书堂的外墙了。外墙是青砖砌的,墙面上刻有图案,中间的图案是双龙戏珠,边上各有三幅,图案内容有动物,有风景。在图案下,各有三个不能打开的窗户。而在木门的正前方,就是一个池塘,上面浮着片片睡莲。不知道当时周敦颐写《爱莲说》的灵感是不是就来自于这个小池中的莲花?湖湘人物篇
胡安国(1074—1138年),字康侯,福建崇安人。17岁入太学,私淑二程。一生研治《春秋》,所著《胡氏春秋传》30卷,载誉甚高,为元明两朝考试的经文定本,后世研究《春秋》,多所取之。他开创的湖湘学统,奠定了核心湖湘文化的基础,并为近世湖湘文化的发展确立了原则方向。
胡寅,胡安国长子,字明仲,学者称“致堂先生”,是湖湘学派的巨匠,官历严州、永州、邵州知州,起居舍人,礼部侍郎等,精通诗、画,交游广泛,著《崇正辩》、《读史管见》等,另有《斐然集》30卷行于世。
胡宁,胡安国次子,字和仲,学者称为“茆堂先生“,官至太常丞,因和秦桧政见不合而被贬。一生助其父完成《春秋传》甚得力。
胡宏,胡安国季子,字仁仲,读书讲学于衡山五峰(祝融、天柱、云密、石廪、紫盖)之下20余年,被称为“五峰先生”。胡宏以碧泉书院为教育基地,将湖湘学派推向极致,使当时各地进子“以不得卒业湖湘为恨”。他所创的“性本论”,与朱熹的“理本论”、陆象山的“心本论”为并驾齐驱的理学理论,对晚明王船山影响极大。
胡宪,胡安国从子,字原仲,学者称为“籍溪先生”,是朱熹的业师,朱熹从之受业10年之久,在理学上也有很深的造诣。
张栻,胡宏弟子,字敬夫,学者称为“南轩先生”,与朱熹、吕祖谦齐名,并称“东南三贤”。
王船山,湖南衡阳人,明崇祯11年(1638年)肄业于岳麓书院,深受湖湘学派的影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他是湖湘学派的后劲。王船山不仅是中国思想史上的泰斗,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巨擘。他的思想堪称中国近代革命的理论宝库,在近世中国的历次革命和改良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魏源,湖南邵阳人,清嘉庆18年(1813年)就读于岳麓书院,与龚自珍齐名,是开近世“放眼看世界”新风的先驱。
王闿运,湖南湘潭人。清道光29年(1149年),肄业于城南书院(胡宏弟子张南轩所创,在古长沙城南),深受湖湘传统影响。
谭嗣同、唐才常、杨昌济、毛泽东、蔡和森等都是岳麓书院或城南书院的毕业生或肄业生。他们甚上都体现了湖湘学派的经世哲学的明显特征。
……保护+开发篇
谈及对隐山文化资源的抢救、保护和开发,刘德钦功不可没。对隐山一直怀有一份特殊情感的他是黄荆坪人,从1995年开始,他就着手隐山资料的收集研究工作了。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开发隐山,1999年,他成立了湖南湘潭市隐山湖湘文化源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这些年来,他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他想尽一切办法找回了很多已经丢失的珍贵文物。现在,隐山的文化品牌已经基本确立,各方面的规划、立项、报批工作也已经通过。2002年,经市、县规划局批准, 划定红线规划图45平方公里做为隐山开发。2003年11月,湘潭县政府批准《湖南湘潭隐山湖湘文化与生态旅游区总体规划》。2004年10月,湘潭县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总体规划》的决定。按照立项要求,分五期实施。对于这些,刘德钦一直很低调:“这些文物都是无价之宝啊。每个人的能力虽然有大有小,但只要是做好事就一定会有意义。我现在就是想做一件对国家、对人民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