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胡福、胡裕关系的探究

来源:胡宁生 日期:2018-01-15 浏览次数:4774

作者:黄山怪石
    皖南胡氏大部分是隋代隋炀帝时工部尚书(也有谱载为兵部尚书)胡乐陵的后裔。“胡氏宗谱”中对关于胡福、胡裕关系有多种记载。有说是兄弟关系,也有说是父子关系。笔者属胡乐陵的后裔,是自婺源“清华胡氏”于宋元年间迁往泾县溪头都“龙坦胡氏”后裔。当属胡福后人无疑,但如果胡裕是胡福之子成立,自然也成胡裕的后人了?本着正本清源,力图将胡福、胡裕关系探个究竟。
    1、取名探究
    胡裕后裔胡丰炘分析:在明末清初开始排辈诗之前,同族同辈起名,有用同偏旁部首字的习慣,福公名福,示字旁。裕公名禄,禄也是示旁。城南胡第二代兄弟二人,名真一、真二。真二生四子,名復亨、临亨、泰亨`、谦亨,行名宁一、宁二、宁三、宁四。都是卦名。因为真二是易经大师。城南谱中这个现象很明显。
    笔者感觉从胡福、胡禄(裕)名字看,属兄弟关系可能性大。古人对取名很为讲究,福、禄合音“福禄”,符合兄弟取名习俗。当然,单凭这点,理由有些牵强,足不能确定他们之间关系。
    2、年代探究
    记载中胡福是隋大业年间姑孰(今当涂)太守,由于改朝换代、天下大乱,为避乱而迁居今黄山市屯溪黄墩。隋朝灭亡于618年,胡福南迁在公元617年左右,所处的年代应该是隋末唐初。如果胡裕是其子,人生大半时光应该生活在唐初。
    泾县溪头都现存的《明版皖南胡氏总宗谱》附有关于胡裕的插图,文字注明“胡公裕,仕隋为兵部尚书,因隋亡,力不能复,逐南渡隐于宣徽之间黄山......”尽管有工部尚书和兵部尚书差异,但胡裕是隋代的尚书表述一致,还点明首迁地的地名是“尚书里”。
    再则,从李白为胡珲给“太平城南胡氏家谱”作序的年代推算。
    据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记,“胡裕单传一子,名胡仁;单传一孙,名胡松。松生二子,即胡邦、胡珲”,胡珲是胡裕曾孙。胡珲为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713~755)翰林院学士。李白访胡珲并作《乾元已亥谱序》是遭流放遇赦后第三次来黄山的,时间在天宝十五年(756)春,距隋亡已经138年了。这时胡珲已经退休归隐碧山,是子孙满堂的老者了。以胡裕下传为5世计算,平均27岁多一世,也是合理。
    泾县溪头都现存的《明版皖南胡氏总宗谱》关于李白璧山访胡珲的插图,佐证李白访胡珲这段历史。
    笔者认为胡福、胡裕为同时代,确定兄弟关系比较可信。
   3、南迁皖南,胡裕在先、胡福在后
    历史记载:胡裕南迁黄山缘由是隋炀帝听说黄山产有白茶,醇香奇异,饮之可治百病,长饮可以长生不老,列入贡茶,派工部尚书胡裕来黄山督办白茶事。而胡裕到黄山查看了解到此茶只产在黄山北麓的轩辕峰东北一带,产量很低,而茶农却以此维生。于是他动了恻隐之心,不忍心让茶农无偿供奉而断了活路。一日他将官印、官帽、官服折放整齐,丢在住处,弃官而逃。此时正值隋末战乱,隋炀帝自身难保,顾及不了追究胡裕。趁天下大乱,隋大业年间领全家自陕西咸阳迁来黄山,定居在现在黄山区三口黄山夫子峰下。由于他曾是尚书,后来人们就称该村为“尚书里”。时过境迁,由于后人胡珲迁居黄山区(太平)谭家桥璧山。“尚书里”目前不是胡姓集聚的村落,但地名保存至今,村中还有一座“胡裕桥”,人口皆知是隋代尚书胡裕的首迁地。
    就因胡裕先到黄山,而胡福在隋亡时随弟胡裕后南迁的。
    4、谱载
    太平仙源《城南胡氏家谱》重修家譜自序中记载有:“至汉刚公、广公派最显著者,乞隋唐革命我乐陵公二子福公、裕公,避难南渡始隐徽宣......太邑之胡祖尚书裕公也,泾邑之胡祖太守福公也。”明确了胡福、胡裕同为胡乐陵之子,属兄弟关系。
    在明版《皖南胡氏总宗谱》中,也有胡福、胡裕同为胡乐陵之子记载,残存的部分世袭中恰好有兄弟关系的明确记载。
    5、谱载胡福与胡杲关系存疑
    《清华胡氏》谱中记载胡乐陵二子为胡福和胡杲。这样的记载被“清华胡氏”支系谱中广泛采用。考证探究中发现:
    谱载:“胡杲,仕唐为怀州司马,年九十赐老归田,会昌间与胡、吉、张、季等叙齿为香山九老会。曾赋诗曰:闲居同会在三春,大抵愚年最出群。霜鬓不嫌杯酒兴,白头仍爱玉炉熏。徘徊玩柳心犹健,老大看花意却勤。凿落满斟判酩酊,香囊高挂任氤氲。”
    谱载的胡杲指明就是与白居易、吉旼、郑据、刘真、卢慎、张浑、狄兼谟、卢贞9人,在洛阳龙门寺聚会的“香山九老”。
    “香山九老”会是唐会昌五年发生在河南洛阳香山聚会宴游的故事。说的是:白居易等9位文人墨客唐朝末年,因朝廷的腐败,胡杲、吉旼、刘贞、郑据、卢贞、张浑、白居易及李元爽、僧如满九位老者,对当时朝廷的不满,看不惯世俗,又因志趣相投,结为九老会,因此得名“香山九老”。
    会昌五年公元就是845年,从谱载胡杲当年是90岁推算,应该出生在755年。而胡福南迁在公元617年左右。这么说胡杲应该是南迁之后的138年才出生的?这个胡杲不可能与胡福为弟兄。
    笔者注意到:“庐陵胡氏”记载有另一个胡杲,谱载:“五代马殷之乱,胡贇的后裔胡杲(字公霸)、胡暹(字公贞)、胡昊(字公阳)兄弟三人居于吉州。胡杲居庐陵值夏,宋资政殿大学士胡铨为其后裔;胡暹居泰和南冈,宋朝奉大夫胡衍为其后裔;胡昊开始居住在泰和禾溪,再迁居黄漕,宋南城县丞胡笺是其后裔。
    “五代马殷之乱”发生在公元897年4月—930年11月,这个胡杲时间更靠后,没有可能与胡福为弟兄关系。
    结论:胡福与胡杲兄弟关系记载错误。
    6、朱熹为“清华胡氏”撰写的谱序已明确胡福与胡杲属兄弟关系
    宋代朱熹撰宋淳熙三年(年)为清华胡氏撰写的谱序中有“在先多住咸阳,及福公裕公南渡迁徽宣之间,碧山清华乃其始迁也。复迁浙之龙泉绍湖等处,闽之崇安等处,赣之西北庐陵等处,并池太南京一带诸宗,皆一脉所流传。”已明确胡福、胡裕兄弟关系。既然谱序已明确关系,但世袭没有采用,不得其解。
   7、后谱出错的猜想
    为什么不少谱载(包括婺源清华东园胡氏宗谱)都是记载胡福、胡裕为二代的人、胡福与胡杲为兄弟关系呢?
    笔者注意到:“泾县龙坦胡氏”与“太平麻川胡氏”在明朝嘉靖年间,就有裕公的后人世仁公,福公的后人尚仁公两人领头,合修统谱,之后多次合修谱。至清朝康熙年间,太平麻川的白水公创修《城南胡氏家谱》,此后,再没有修过统谱。
    而“太平麻川胡氏”与“婺源清华胡氏”(包括“清华胡氏”其它支系),没有见到合修谱的记载。猜想当时太平与泾县同属宁国府,且步行只有90华里。而婺源清华属徽州府,区划属性不同,通途山路崎岖,距离遥远,交通极不方便,婺源清华胡氏和太平胡氏交往不太密切。信息不沟通,就有了《清华东园胡氏家谱》中关于福公、裕公关系的出入。
    《清华胡氏仁德堂世谱》记载胡乐陵二子为胡福和胡杲。这样的记载被“清华胡氏”支系谱中广泛采用。由于“清华胡氏”支系众多,后人追溯渊源,续谱自然首选清华的《胡氏家谱》。
    特别说明:《明版皖南胡氏总宗谱》合修时间是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太平《城南胡氏家谱》修谱始于清朝康熙年间(1661—1722年)。附件中续谱时间为清朝咸丰元年(1851年)。而清华胡氏三派“中市胡”与“东园胡”、“上市胡”中最早的是“中市胡”的《清华胡氏族谱》编纂时间是清嘉庆六年(1801)、而“东园胡”的《清华东园胡氏勋贤总谱》是咸丰二年(1852年)。《明版皖南胡氏总宗谱》、太平《城南胡氏家谱》在前,而清华谱在后。
    笔者猜想:后谱出错,始错可能源自清华。
    结语
    笔者认为:从取名、年代、谱载、史记、胡杲年代和朱熹撰清华谱序等方面佐证,胡福、胡裕同为胡乐陵二子,属弟兄关系可信度高。而胡杲不可能与胡福为兄弟关系。
    由于查阅资料有局限,探究仍需深入,这篇拙文只能算是抛砖引玉,欢迎读者参与研讨。
    特别感谢胡丰炘、胡升明的鼎力相助。
附件:
1、《城南胡氏家谱》有关记载
2、《明版皖南胡氏总宗谱》有关记载
3、朱文公撰清华谱序
    予由新安适崇安,访师于衡山之下,一见籍溪先生从游者,不啻千余,遂以师焉。博学、审问、慎思、明辩,从事于大学、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功,上接乎尧、舜、禹、汤、文、 武、、周、孔、思、孟、道统之绪,于凡太师安国公之家传,伯师致堂五峰公之家教,更互演义,与夫著集百家诸子之要言,一一考而详焉。优游岁月,盖亦有年。
    一旦阅及宗谱备详胡氏根末,方知出自舜之后也。武王克商寻舜后,而封胡公满于陈,以后生齿渐繁,星居分野,在先多住咸阳,及福公裕公南渡迁徽宣之间,碧山清华乃其始迁也。复迁浙之龙泉绍湖等处,闽之崇安等处,赣之西北庐陵等处,并池太南京一带诸宗,皆一脉所流传。     其仕于汉者固多,刚公广公其傑出者,实有名于当代,仕於唐者甚众,珲公学公其最高者,一与李克用并功,一与李白友善,白曾访至珲家,赠诗而作谱序,故胡氏修谱自此始矣。宋德 隆盛人才迭出,胡公瑗(按如皋派非学裔)定雅乐,谥安定(文昭),太史安国(按华林派非学裔)公作春秋胡传,帝置之左右,每日读一次,伯师致堂五峰公,忤奸秦桧屡贬,而忠声大闻。庐陵铨(按芗城派非学裔)公连谏出谪,此固胡氏一时人才之盛况。父子兄弟四公,俱列真儒,传道统,虽三苏,亦远莫能之及矣。     且谱连支分派,脉络贯通,千古人豪,宛然在目,天下一家展卷可职,胡氏家乘,特同国史于不朽。予盖后进门下,不敢僭妄,特寻谱之源述,谱之流因,以记其人之贤,以为简末之备览,仍敬书宗谱于卷首耳。     宋淳熙三年(1176)春二月溯日 前枢密院编修主管台州崇道观朱熹谨序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