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德清胡姓的源流、根系和兴衰

来源:胡宁生 日期:2017-02-01

胡文波
    清初浙江德清徐、胡、谈、蔡四大姓,胡家有个胡渭,著有《禹贡锥指》,还有个胡会恩,中过榜眼。胡姓是一显赫家族,但延至民初,德清胡姓全族一共二三十户,绝大部分聚居在白羊圩和竹叶蓬(现大友村)务农,只有一家住城里,他们对于家族的历史均不甚了了。据俞樾重建德清县儒学记云:“吾邑大家旧推四姓曰徐曰胡曰谈曰蔡,而沈而许亦右族也,稽其谱牒咸有传”,可见原来都是有过家谱的。徐、蔡二姓家谱现在还有,胡氏家谱是何时丧失、如何丧失的呢?搜集了有关德清胡家的一些材料,分析考证于下。
    德清胡姓的根源,族人有来自徽州、浙江永康、余姚三种说法,因无家谱可考,只能从史有记载的胡渭家世来上溯下延,再以口传相印证。     《德清文史资料》第一辑蔡剑飞先生的《德清史话》说,“德清徐胡谈蔡旧称四大家族”,胡家“胡渭,精舆地学,所著《禹贡锥指》,考证精密,号称绝学,康熙四十三年南巡, 御书‘耆年笃学’四字赐给他。侄会恩,康熙十五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县志载胡渭墓先在经南圩,后迁葬坞丘圩,其孙彦颖也葬在坞丘圩。1998年,人们在坞丘圩找到胡渭墓的墓碑、墓志铭及其子奉政大夫方铨的墓碑。县志又载胡会恩墓在武康上柏姚家墩。   撰于乾隆丁丑年(1757年)的胡渭墓志铭是其孙彦颖请著名学者杭世骏写的,距胡渭之死42年,上说:“胡氏籍隶余姚,先世讳子中者始迁德清。曾祖友信,隆庆戊辰进士,广东顺德令,有名于时,事载明史;祖子益,诸生……”说明德清胡氏的始祖是自余姚迁来的胡子中,但子中离胡渭曾祖胡友信较远,那么到底是何时迁来,如何迁来的呢?上海图书馆藏余姚兰封胡氏宗谱的迁徙传中有这样的记载:“第十八世讳伯延,配严氏,徙居余杭瓶窑。”这里以后周显德二年(955年)为避战乱由江苏常州始迁余姚柏山的胡辅成为第一代,迁居那年辅成公26岁。该迁徙传中又说:“第廿一世爱份字必均,于明成化八年,入籍武康四都母舅丘氏户,配德清茅氏。”明成化八年是1472年,由此上推,十八世的伯延迁居瓶窑的年代当在1380年上下,此前不久正是元末动荡之时。在伯延的前后,已有好几位余姚胡氏徙居武康,爱份已娶德清女子为妻,瓶窑只有伯延一家,故伯延或其子、孙又转迁德清。伯延可能就是始迁德清的子中。   余姚兰封胡氏宗谱又从始祖胡辅成作了简单上溯:“胡辅成,讳从,字辅成,行八,号常乐翁,先世居矛章奉新县之华林。祖琼为常州(毗陵)刺史,遂家常州。五代周显德二年,辅成奉父命自常州安上乡徙余姚冶北之柏山。”由此可知德清胡姓由唐末到明初的迁徙路径是:南昌(豫章)—常州(毗陵)—余姚—余杭(瓶窑)—德清。宗谱还载:“自毗陵迁余姚之柏山,再迁而至县东之高田弄,三迁而至五车堰,即今所谓兰封胡氏也。他如由高田弄分徙者则有杭(州)褚家弄,嘉兴之梅溪,冶(铅)由之三层楼诸支。”辅成行八,他迁余姚只是常州的一小分支。现余姚市有五个胡氏宗祠,其中一个宗祠的男丁,民国初已三千余人。到了清代,迁徙到余姚县外的胡氏遍布浙江、苏南,远达山东、安徽、天津。所以德清胡氏只是余姚胡氏极小的一个分支。
   胡会恩在《锥指纪恩》中说:“臣会恩,先世恒为士,自高祖友信以明隆庆间进士起家为顺德令,政绩茂著,粤人至今?祝。而文章为世所宗,与归太仆有光齐名。嗣后科第蝉联。”   胡友信的出生地文昌里又名文昌坊,即其后之北门城内凤牌弄、胡家弄,今之广场路一带。明代县下设乡、都,城内设界,都、界之下设里,德清县城分设南北二界,文昌里属北界,他的孙辈公宏、公曾、公陶、公振,曾孙毓生等,县志均载为北界人。德清县城北门外向北伸展到转水湾,曾划为城北里,上属北界,民国初尚沿称其主事者为城北里委员。康熙德清县志还列有胡友仁,北界人,明正德嘉靖年间例贡,曾任主簿,从其乡里和排辈来看,他是友信长兄无疑。又列有胡华,北界人,明天顺年间例贡,曾任县丞,他无疑是友信的祖父辈。胡华再上溯二代或三代,按年推算,当是由余姚迁瓶窑再迁德清的胡子中了。   胡友信与长兄友仁,下一代见于县志的有子观、子恒、子益、子晋(会恩曾祖);第三代为公字辈,第四代是生字辈,第五代有会恩同父兄弟五人……
  胡友信前有胡华、胡友仁等为例贡,即会恩说的“恒为士”。友信公后就科第蝉联了。北二代有子晋任广德州同知,贡生,入祀乡贤祠,子恒赠刑部主事,子益诸生。第三代有1名进士、3名乡科、2名例贡,还有1名遗腹子小弟也以孝悌德行而载孝义传。第四代有明末进士麒生,清初著名学者胡渭,因子贵而赠文林郎、大同知县的嘉生。第五代有会恩、承昊2名进士,渭子方腾、会恩从弟会贞均为贡生。第六代有渭孙彦颖、彦升、彦辅及承昊子官龙等四名进士,渭孙彦博、彦韬、彦肃皆贡生,会恩子开京官至永平知府,第七代有会恩孙绍芬官至直隶按察使、河南布政使,官龙子曾肇和彦升子超宗为举人。   上述七代,科第上有进士、举人、拔贡、诸生,仕宦上有尚书、布政使、按察使、知府、知县;学术界有文章大家、经学家及在辞章、乐律、文字学等方面有著作问世者,可谓书香绵绵,科第蝉联。   为纪念友信公,他的孙辈在其故居建起了胡氏宗祠。建祠同时,开始修谱,以友信公为一世,友信公七个孙子分为七个房,各房始祖依次为公振、公宏、公曾、公胄、公陶、公角、公线。
  德清胡氏自明代友信公起家,到清康、雍、乾三代达到盛世,有3人列传于明史、清史,得青史留名。1921年印行的《中国人名大辞典》中,明、清二代的德清胡姓有4人,1998年出版的《浙江古今人物大辞典》中,明、清时期的德清胡姓有7人。同起家于明代的德清徐、蔡二姓,前一书中徐姓6人,蔡姓3人,后一书中徐姓13人,蔡姓6人,可谓互相伯仲。但乾隆中叶以后,科举、翰墨、艺苑中均看不到德清胡姓了,到民国初年,胡氏后裔几乎都在乡务农,极少识字和经商务工者,更无科教、文苑、医务人员。从人丁来说,建祠、建谱的七房,现只有二房、三房和六房人较多,绝大部分住在德清城关乡大友村和钟管乡下塘,少数迁居在北京、上海、嘉兴、台湾及南、北美洲和欧洲,全部615人。300多年前的胡渭一支第四代即有上百人,而当前胡渭嫡传的六房、二房,总数也不足300人。   德清胡氏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近代的战乱。位在北门城里的清芬堂、祠堂连同家谱被焚毁一空,胡姓人死的当不少,少量幸存者,六房的除胡淮卿(1836~1901年)一家,都退居到胡渭祖孙墓旁,二房的则聚居到胡官龙、许祖京墓近,那里大概有些坟产和守墓屋,后来分别成为竹叶蓬、山田贩两个自然村。还有几房逃得更远,如下塘、吴兴埭溪。据说在太湖西山岛的南端聚居着一些自称清芬堂胡的人家,可能也是那时逃去的。几十年前,德清城内有个胡久成,是从清芬堂胡迁到埭溪后回流来的。战乱中死、散多少人,无从记载。家乡为徽州绩溪的胡适有文可作参考:“我的家乡遭洪杨之劫最惨……乱前族中修祠修谱,点得人口六千人,乱中祠堂被焚,劫余人口只有一千二百人……不独吾乡如此,徽州各族记载往往相印证。”距徽州仅二百多公里的德清当不例外。   还有个原因是迁徙,胡会恩这支是大房,从子晋到绍芬六代也最发达,会恩就有亲兄弟五人还有从弟,但除在德清留下一个显赫的坟墓外,只有两家大房子孙。会恩子开京长期在安徽当官,开京子绍芬除短期任直隶按察使外,一生都在河南当官,直做到布政使。同样当过布政使的许祖京,在转水湾的坟很气派,人称王坟,德清却找不到开京父子的坟,他们是否迁居在安徽或河南?不得而知。清芬堂原是麒生、会恩的书斋,据说后来由六房、二房胡渭后代居住,会恩孙绍芬刻印《洪范正论》时,是在河南藩司任上与彦颖等书信联系的(寓书诸叔氏),说明已不回德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