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不可能知道真实的胡锡进

胡宁生

来源:天府早报(成都) 记者:雍铃子 摄影:华小峰
  作为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与他所领导的这张报纸一样充满争议。他自诩是当代世界的讲述者,致力于 “解读复杂现实”的言辞,招来了众多批评包括谩骂,引发颇有意味的“胡锡进现象”。   昨日,胡锡进在成都接受天府早报记者面对面采访。这位经历过前南斯拉夫战乱,目睹了东欧大国分裂与衰败的总编辑对于他引发的争议相当淡定。“这不是我的性格,但却是我做事的态度”;对于赞美,他则说,“我只是一群很努力的人当中又是相对幸运的人。”   谈职业   “当了9年总编辑只请过一天假”   今年,胡锡进推出新书《胡锡进论激荡世界》,毫无意外地遇到争议,和去年出版的《胡锡进论复杂中国》一样。胡锡进把这本书比作“为中国和平崛起喊的一声号子”,“在众声喧哗的时代,我留下了一个属于我和《环球时报》的声音……至于别人听成了什么,是他们的事了。”   记者 (以下简称记):去年读者的回馈,是否给你带来了一些新启发呢?   胡锡进 (以下简称胡):   一些骂声还是有养分,质疑会丰富我思考问题的角度,这也是一种监督吧。   记:这本书也是社评集,每年亲自写500多篇社评,生活是如何协调的?   胡:白天我有日常职务,晚上六七点才开始动笔,一直到12点,我每天两篇文章。如果晚上有事,那就提前写,我刚才在飞机上才写完一篇。   记:这种状态持续了多长时间了呢?   胡:有三四年了吧。写文章很累,有时到了晚上真不想写,但我又不停告诉自己“得写、得写”,基本没断一天。我当了9年总编辑,只请过一天假,因为那天我得动手术。   谈文章   “绝不让价值判断凌驾事实之上”   《环球时报》的报道不乏敏感词,胡锡进自信地表示自己为大量敏感话题“脱敏”做出了实质性努力。   记:您对自己的社评有什么要求?   胡:一般都是两人在一起,我口述,旁边有人打字,并且验证我说的合适不合适。第一,我对每说一句话得符合我的真心话,第二要和现实对得上,满足两点才能留在版面上。从心而论,实事求是,绝不让价值判断凌驾事实之上。   记:为什么要不断挑战敏感话题?   胡:我觉得在判断什么是敏感话题之前,首先要思考为什么敏感。中国需要越来越透明,我们的责任是促进越来越透明,需要负责的态度来促进事件的“脱敏”,需要负责的态度来捅破话题。   记:“脱敏”的尺度在哪里?   胡:我们以经验和责任心触碰。我们都知道风险很大,不够智慧、不够经验、有私心,不能找一个平衡点的话,就失败。后果是什么,不言而喻。   谈指责   “骂声没有赞美声那么悦耳”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名人入驻微博,胡锡进也不例外。他在微博上什么都聊,春晚感想、收到假币、下夜班路过三里屯拍的照……然而却总会遭到网友的指责,甚至是谩骂,偶尔的卖萌都会被网友质疑“是不是被盗号了”。   记:您的每条微博的评论都有不少指责,甚至是谩骂。   胡:我当然做不到每条都会看,因为我也挺忙的,但是他们大致说什么,我是知道的。网络就像一个大杂院,大家都有说话的权利。来微博是我的选择,没人逼着我来,所以各种遭遇,我都应该接受。   记:这些负面评论对您影响大吗?   胡(笑):影响肯定不是零,但也微不足道。骂声总没有赞美声那么让人开心,这就是负面评论对我的影响,仅此而已,不会影响我的工作、我的态度。   记:您觉得您被误读了吗?   胡:当然,别人的我和真实的我有距离,只是距离远和近的问题,利与弊的问题。网友不可能知道真实的胡锡进。我被标签化,但我不想澄清,也无法澄清。   记:您本人也是“大V”,您觉得“大V”应保持一种怎样的状态呢?   胡:如果是大V,便有了影响,有了责任,责任和影响力相辅相成。这个社会承受不了不负责的影响力。因为“大V”们要对自己的影响力有一种认识,有一种管理的愿望和能力。   人物名片   胡锡进,1960年4月出生,男,回族,环球时报总编辑。   1989年获北京外国语大学俄罗斯文学硕士学位,进入人民日报社国际部工作。   1993年至1996年任人民日报驻南斯拉夫记者,深入战火中的波黑,后写作《波黑战地采访手记》一书。   1996年至2005年任环球时报副总编辑。   2003年赴海湾采访伊拉克战争。   2005年起,任环球时报总编辑。   胡锡进言论   一些官方机构嫌我“添麻烦”,“干扰大局”,还有不少人希望我闭嘴。   写文章很累,有时到了晚上真的不想写,但我有不停告诉自己“得写、得写”。   需要负责的态度来促进事件的“脱敏”。   这个社会承受不了不负责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