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前胡氏”:中国近代“强国梦”的先行者

胡宁生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美洲刊网(2013年12月2日)作者:流沙 朱少蛟
胡雨人铜像
胡雨人
自左至右:胡彬夏、胡宪生(胡雨人儿子)、胡刚复、胡明复
百年胡氏积谷仓
开天辟地的中国近代教育第一家
    这里曾经有“无锡乡区第一所私立中学”;这里的教育制度曾经“开无锡新学之先河”;这里被誉为“无锡现代乡村教育的摇篮”;这里是中国现存首个引入现代规划理念设计的乡村;这里有中国最早的农家图书馆、最早的乡村公园,这里有一个家族被奉为“中国近代教育第一家”——所有的这些都与一个乡村——“村前村”紧密联系,所有的这些也与一个家族——“村前胡氏”血脉相连。      2013年,随着中央电视台《人物》栏目专题纪录片《胡雨人》的播出,这个美丽的无锡乡村“村前”和村前“胡氏家族”兴办教育,践行教育兴邦的历史,终于向世人揭开了面纱。
家学渊源 践行百年教育强国梦想
    无锡惠山区村前村是一座有着600年建村史的古村落,在民国期间称为天上村前村。而“村前”的根源还要追溯到北宋年间著名的理学先驱胡瑗,他也是村前胡氏的先祖。胡瑗先后在泰州、苏州、湖州和京师太学执教,名声远扬。胡瑗后代秉承家风,崇文重教,子息繁衍,蔚为望族。至公元十五世纪年间,胡氏中的一支另辟新地建造村屋,并取名“村前”。“村前”之名,其间还隐含着“村前村前样样在前”的激励之意。而正是这个普通的村庄孕育出了胡壹修、胡雨人、胡敦复、胡刚复、胡明复等近百名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教育家、科学家、学者,诞生了中国第一座乡村图书馆、第一座乡村公园、第一个哈佛大学数学博士以及中国物理学开拓者和奠基人等,被誉为中国近现代乡村教育的“摇篮”、华夏科教文化“第一村”。村前村尚保存的胡氏公立蒙学堂、百年钟楼、百年积谷仓等明清建筑遗迹99处,又有着“乡村建筑露天博物馆”的美称。      村前村为今人不断推崇和膜拜的原因不仅仅是目前尚存的历史建筑遗迹,更多的是村前胡氏举家创办胡氏公学,以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的伟大追求。当时,科举制度的废除,清廷以“忠君”为指导思想的旧式教育体制已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它的倒垮使模仿西方民主式的新学成为历史的必然。1902年至1903年成了新旧学堂制式更迭的分水岭,此间,胡氏公学诞生。     村前村办新学最早,后人把胡壹修和胡雨人昆仲称之为胡氏公学的创办人,但是事情还得从他们的父亲胡和梅说起。       胡和梅,讳丽荣,贡生,生于1842年(道光21年)。1885年,胡和梅渡江北上,就任桃源县(现泗阳县)教谕。在任教期间,胡和梅大兴新学,提携后进,为乡人所称颂。胡和梅于任上力精图治,为当地教育事业做了不少好事。胡和梅任桃源教谕历时二十年,直到1904年开始返回故里,后开始支持壹修、雨人兄弟俩办“乡学”、“女学”。“洁身以归,一任天民本职,广建公私学校,男女生徒务令同等受教。”胡和梅的品德成了乡民的榜样,受到后辈的尊敬和赞美。
开天辟地 创新现代教育模式
    胡氏公学于中国近代教育的贡献是巨大的,是划时代的,特别在义务教育、分科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及无锡女学等方面的探索,堪称是中国现代教育的雏形。       1902年正月,胡雨人自日本考察教育归国后不久,胡壹修,胡雨人兄弟二人借胡氏义庄试办天授乡公学,是为胡氏公学之始。在父亲支持下,胡雨人与兄壹修不光共同创办“胡氏公立蒙学堂”(后改为胡氏公学),同时又在尤家坦设立师范传习所,以培养师资。在胡氏父子的倡导下,北乡天上市纷纷办起了新学堂。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胡雨人积极上书学部要求开展乡村义务教育。当时的现状是,官立和层次较高的公立学堂多在城镇,乡村林林万众,无书可读。胡雨人急民众之急,大声疾呼,举全家之财力,村村建学堂,胡氏公立蒙学堂从办学起就实施义务教育制度,堪称是中国义务教育的第一人。     在教学方法上,胡雨人首创单级独教的复式教学方法,在当时的中国绝无仅有,是为分科教育第一人。辛亥革命前夕,锡北天上市,村村都有了新式学堂,为当时全县17市乡树立了榜样。胡雨人又捐出家藏的图书在村前设立天上图书馆。还动员亲戚朋友赠书,图书馆藏书全盛时代拥有书10万册之多,成为无锡首创的现代规模的图书馆,经专家考证,也是中国最早的乡村图书馆。     在办学中,胡雨人考虑到学生毕业以后的就业问题,在胡氏公学内开设蚕种场、小化工厂,培育蚕种,制作牙膏、汽水、肥皂,教授学生学习这些技艺,为以后就业,服务社会奠定基础,此举无疑就是开创了近代职业技能教育的先河。     胡氏公学创办后,胡家人口日益增多,尤其是女孩子,这也是自办学校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一开始,这个学堂带有家塾性质,由胡雨人继配夫人周辉主持。相较于同时代的人,在接触新学方面,胡氏子弟均“捷足先登”。此刻,无锡的“女学”也于村前起步。胡氏公学成立后,为了冲破封建束缚,家塾便扩充为公学女子部,三年后并入胡氏公学。这个女学,虽然对于后世影响不大,却为整个无锡“女学之始”。       纵观胡雨人先生一生,自1899年中秀才后入南洋公学,继入日本弘文学院师范科。1902年回国,与父兄在家乡创办胡氏公学和师范传习所。1909年应聘为北京女子师范学堂教务长。1913年出任北京女子师范学校校长,翌年南下任江阴南菁中学校长。1918年,应荣德生邀请,回无锡创办公益工商中学,并任第一任校长,对此,时人评价胡雨人:“清末民初,曾在江南京沪铁路沿线县市城镇,先后首创中学十余所,学风纯良,誉满全省,家乡父老,每一提及,莫不屈指推崇称道。”1928年1月17日,胡雨人患肺病不治谢世,除在无锡城内举行追悼会外,胡氏公学联合堰桥各界人士在校内举行追悼大会。国民政府教育总长蔡元培及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等发起集资5000元筹建胡雨人铜像,立于村前公园。当时,除南京有“孙总理铜像”外,整个江苏省恐亦仅有胡雨人先生一座铜像。而“先生固非一方之士,乃天下之士也”的评语道出了胡雨人先生胸怀天下的伟人之心。
胡氏三杰 点亮中国科技之光
    辛亥革命后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创办者、中国近代杰出教育家——胡敦复     1886年,胡敦复诞生。对于胡家来说,长子长孙的来临使全家充满了喜悦。而对中国近现代科学界来说,却是意味着39名“两院”院士即将在这个由村前胡氏子孙开办的辛亥革命后中国第一所私立大学——大同大学走出。     胡敦复幼年受业于仲叔雨人。1897年10月,胡敦复作为家族长孙被送入南洋公学,是外院与中院的首批学生,师从吴稚晖与蔡元培。1907年,胡敦复由遴委候选道温秉忠护送赴美,同行者有宋庆龄等15人。早有神童之称的胡敦复,入美国康乃尔大学主修数学,同时兼习文理多科,由于他的基础知识厚实,又特别刻苦用功,学业进度特快,仅两年时间就学完了规定课程的学分,顺利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     1911年1月,清政府批准成立清华学堂,胡敦复被任命为清华学堂第一任教务长。1911年初夏,在清华学堂任教的10位中国教员朱香晚、华绾言、顾养吾、吴在渊、顾珊臣、周润初、张季源、平海澜、赵师曾、郁少华,和胡敦复一起成立“立达学社”,以研究学术、兴办学校为职志,胡敦复当选为立达学社社长。不久,因胡敦复主张清华学生多读理工科课程,与美籍教员瓦尔德主张多念英文和美国文学、美国史地的意见发生分歧,美国公使进行干预,胡敦复以不能遵办愤而辞职,是年秋天离开清华回到上海。10月,辛亥革命爆发,立达学社社员也纷纷南下,到达上海与胡敦复会合,遂酝酿由立达学社创办一所独立自主的学校,取名“大同”,公推胡敦复为首任校长。        “大同”起初招收学员仅91人,至1948年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并创建我国最早的物理实验室;名师荟萃,学子云集,大学学生人数已逾2700,中学部拥有2500余,隐居沪上榜首,为创办时50倍。史上遂有“北南开,南大同”之美誉。1941年,重庆国民政府教育部遴选首批部聘教授,共30位,胡敦复榜上有名。由胡敦复创办的大同大学则先后走出了39名“两院”院士,成为了各个领域宗师级的人物。       胡敦复一生投身教育,是中国著名教育家,中国数学界杰出的组织者。20年代,和吴在渊合编初中用《算术》一册、《几何》二册、高中用《几何学》。30年代,他和荣方舟合编有《平面几何学》和《立体几何学》,胡敦复独立编写的《新中学几何学》被教育部审定为高级中学用教科书。40年代,他编写的《英文宝库》第1至5册,被教育部审定为中国初中教科书。他的这些工作,为中国早期的中学教材建设起了奠基性的作用,而由他参与筹备的中国数学会则挑起了在中国开展数学研究、发展现代数学的重任。中国数学会的诞生和他主办刊物的出版,标志着中国数学发展的一个新时期的开始,在国内外的影响深远。  
中国近代第一位数学博士、教育家——胡明复
    胡敦复大弟胡明复,生于1891年,出生时不足七月,所以年幼时身体异常弱小。但胡明复凭着天赋和努力,发奋读书,于1910年9月,如愿来到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攻读数理课程。在康奈尔大学学习期间,胡明复和赵元任等中国留学生怀着对中国美好未来的追求,成立了对中国科学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中国最大民间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科学社从创立之初的35个社员,到1949年发展到3776人,正是他们将近代数学、物理学、化学、地质学、医学、生物学、气象学、地理学等引入中国,真正为中国引入近代科学的观念,并迈出了推动科学研究的步伐。       1917年,胡明复在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位数学博士,其论文也在国际数学界引起广泛注目,被近代数学史家们视为“中国现代数学真正开始的标志”。 回国后,胡明复收到不少大学的聘书,其中以北京大学最为诚恳,但都被他婉言谢绝。在美国时,他就立志要将其兄胡敦复主持的上海大同大学办成一所高水平的学府,以实现教育救国的理想。在执教大同大学的同时,他还兼任国立东南大学、南洋大学等校的教授。1927年初,北伐军抵上海后,胡明复被推举为上海政治分会教育委员会第一任教育委员,为上海教育事业多方谋划。     胡明复的博士论文在中国现代数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47年李仲衍在《三十年来中国的算学》一文中指出,胡明复的博士论文“是中国人在美国发表最早的算学论文”。亲身经历并熟悉20世纪早期中国数学发展情况的陈省身教授,在谈到1927年左右中国数学界的状况时指出:“中国人以数学为主在国外得博士学位的只有胡明复、姜立夫二先生(均在哈佛)。明复先生对组织中国科学社及编印《科学》杂志功劳甚大。可惜他回国不久就去世了,对于发展中国数学,不能有更大的贡献。他的论文和俞大维先生关于数理逻辑的论文,似是中国人在国外主要数学杂志上最早发表的文章。”     由胡明复、胡刚复牵头主持的科学名词审定工作对科学在中国的普及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受中国科学社委托,胡明复参与主持审定初等几何学、平面三角、解析几何学、空间几何、射影几何、代数学、微积分和函数论等数学分支的名词,并主持编写了一批普及性的数学书籍,为中国的数学传播做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1938年,当《算学名词汇编》公开出版时,曹惠群在序言中这样写道“本篇即脱稿,以胡君明复姜立夫对于算学名词夙著精勤,惜胡君早逝,未获观成。”胡明复虽然英年早逝,但现代数学教育中仍然沿用他所审定的专业名词,胡明复在中国数学普及和教育方面所做的贡献一直泽被后世。     
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教育家——胡刚复
    作为胡敦复和胡明复的弟弟,胡刚复自小天资聪颖。1909年,因其杰出的考试成绩被录取为首批庚款留美学生,同年进入美国哈佛大学物理系进行深造,于1913年毕业,获得理科学士学位。而后进入哈佛研究院,在著名的X射线学和放射学学者杜安教授的指导下完成了两年理科硕士学位和三年物理学博士学位的学习研究。1918年,胡刚复决定回国,他深知祖国科技落后,自己唯有投入一腔热忱才能报效祖国。如同他两位兄长,胡刚复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我国近代教育事业。     胡刚复回国后,将全部的心血投入到祖国的教育事业。先后出任南京高等师范学堂物理学教授,南京东南大学物理系主任,厦门大学物理学教授兼物理系主任和厦大理科部主任,南京第四中山大学教务处处长及理学院院长,中央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上海大同大学教授及理学院、工学院院长、校长等岗位。尤其是1936年胡刚复任浙江大学理学院首任院长后,广招贤才,大大加强了理学院的教师阵容。抗战期间,作为理学院院长协助竺可桢校长西迁浙江大学,并将浙江大学理学院办成了当时最好的学院之一。故此,浙江大学理学院尊胡刚复为开山鼻祖。        胡刚复毕生从事高等教育,为中国物理教育付出毕生心血,是中国近代物理学事业奠基人之一。他将X射线标识谱、吸收谱和原子序数之间的实验规律扩展到25号至34号元素,并测定X射线频率和光电子速度的关系,对X射线学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在他的学生中,有一大批为中国科学和科学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如吴有训、恽子强、严济慈、吴学周、施汝为、顾静徽、钱临照、程开甲、李政道、李文铸等。晚年,他虽然耳聋严重,在南开大学还于晚间开课,指导青年教师研究X射线,并为他们翻译资料,直到逝世。     胡刚复也是中国科学社名词审查委员会的主要成员,他订出长度单位一尺=1/3米,质量单位1斤=1/2千克,时间单位1秒,使我国度量衡制与国际单位制有了简单的换算关系。同时,他也是电位、熵等大批物理名词的最早定名者。        中国物理学会为纪念胡刚复,特设立以胡刚复命名的物理学“胡刚复奖”,鼓励为发展中国物理学事业,在科学和技术上做出突出贡献的物理学工作者。2013年,王广厚、吕力、李卫国、杨威生、陆同兴、罗二仓、原有进、魏志义等中国物理学“胡刚复奖”的获得者相携来到胡刚复的家乡无锡堰桥村前,共同缅怀先贤的生平,追寻先贤的足迹。
中国妇女运动的先行者——胡彬夏
    胡敦复胞妹胡彬夏于1888年7月3日出生。幼年的胡彬夏,启蒙老师就是仲叔胡雨人和婶婶周辉。仲叔胡雨人对近代教育和数学及自然科学颇有研究,这个新一代知识分子在给子侄们传授中国传统文化和近代科学知识的同时,也将崇尚科学、教育救国的理念和家风一并传给了他们。更为深厚的是在与现实社会的接触中,胡彬夏有了强烈的感受和责任感,逐渐成为一个女权运动的先觉者。       1903年4月8日,15岁的胡彬夏、林宗素、曹汝锦等一起在日本留学的同学发起成立“共爱会”, 胡彬夏成为“共爱会”的发起人和实际负责人。她们的宗旨是“以拯救二万万之女子,变其固有之权,使之各具国家之思想,以得自尽女国民之天职。”中国女性第一次提出“女性国民”这个说法,而且第一次提出“复权”这个口号,这是中国女性第一次的权利意识,是了不起的宣言。胡彬夏作为“共爱会”的实际负责人,除每月定期召集会议讨论妇女教育及其他有关妇女利益的问题外,还组织会员撰写有关妇女解放的文章发表在各种报刊上。     1907年,胡彬夏和王季茞、曹芳芸、宋庆龄考取留学美国资格,在美国学习七年,学习文学,哲学和政治。1914年,回国后,在多所大学任教。历任华盛顿万国儿童幸福会代表,上海全国青年协会会长,儿童教育研究会会长,上海社会福利会会长,商务印书馆妇女杂志编辑主任,上海妇女俱乐部主任,上海妇女参政会董事及部长,国立女子大学副校长,北京中国大学研究部主任,是著名的社会活动家,也是近代著名的女报人。        1916年,她曾主编商务印书馆发行的《妇女杂志》。不管她在教育中,还是在编辑中,她都强调妇女要有学问,要有所作为。她说:“吾妇女欲见重于人,必先为家国社会有所兴作焉。”又说:“女子可做之事,改良家庭。”改良家庭即整顿社会。戈公振先生在《中国报学史》中指出,“女子服务于报界,我国以裘毓芳为最早,则陈擷芬、胡彬夏次之”。     时光荏苒,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历史忠实地记录了一个家族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崛起孜孜以求,全心付出的篇章。千秋功过,村前胡氏家族无愧于“中国近代教育第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