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梅州日报 作者:胡赛标
胡一川(1910-2000),油画家、版画家,福建永定人。原名胡以撰,后改今名,曾化名胡白夫。1929年入杭州国立艺专,参加一八艺社和美联,并加入共青团。1933年转入共产党。1936年在厦门《星光日报》及厦门美专任记者和教员。抗战后到延安,任鲁艺木刻工作团团长。1939年创办木刻工厂,大量印刷套色年画、抗日宣传画。解放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南美专、广州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协常务理事,广东美协副主席、省文联常委、省人大常委等职。作品先后有木刻《饥民》、《失业工人》、《到前线去》,油画《开镣》、《红军长征走过的偏桥》等,曾在《美术学报》上发表文章《回忆鲁迅与一八艺社》。
油画:开镣(1950年)
油画:挖地道(1970年)
木刻版画:到前线去(1932年)
木刻版画:减租会(1943年)
1、童年开始习画
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下洋镇中川村务滋楼楼前,围墙斜拢,石桥飞架,潺潺的中川溪从光滑的门桥下淙淙淌过,逶逶迤迤折向汤子角……精美的花岗石门柱,古朴高雅,圆润蕴藉,楼门上方镶铸着三个蓝色大字“务滋楼”,字体雄浑苍劲。“务本崇功德,滋生进大同”的门联,矫若游龙,剪似猛虎,浑厚粗犷,飘然欲奔,一看便知是从务滋楼走出去的我国著名版画家、油画家胡一川先生的书法真迹。
胡一川就是在这幢侨乡典型的土木结构、回字造型、简朴玲珑的两层方形小土楼里长大,读书、游戏、砍柴,接受民间画师叔公胡清齐的绘画启蒙……胡一川童年丧母,他12岁携弟弟往印尼寻找父亲,并师从华侨陈承惠学画,15岁回国进入厦门集美师范学校读书。2、革命年代以版画作品作为斗争武器
1929年胡一川考入杭州国立艺专,师从法国著名油画家克罗多教授以及国画大家潘天寿、李苦禅,并加入进步组织一八艺社。1931年,他的作品参加上海“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鲁迅专门写的《一八艺社习作展览会小引》刊载于1931年6月15日左联机关报《文艺新闻》,配图就是胡一川的《征轮》,这是我国见于报刊的最早木刻版画。
1932年胡一川在上海大夏大学附中任木刻教员。他是左翼美联的发起人之一,在鲁迅直接指导下开展新兴木刻运动,最早用木刻版画来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受到鲁迅先生的关注。在上世纪30年代,胡一川作为当时社会的目击者,先后创作了一系列木刻作品,其中《到前线去》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深刻表达了艺术家的内心情感与中华民族的抗战精神。此外,他还创作了《饥民》《失业工人》《闸北风景》《东北抗日义勇军》等木刻作品。1933年春,鲁迅参观了“援助东北义勇军木刻展览会”,并且购买了不少胡一川等人的木刻作品。他的《饥民》《到前线去》等六幅作品被鲁迅收入《中国现代木刻选集》。
胡一川后因从事工人运动被捕,坐牢三年。有一次鲁迅询问:“胡一川去哪里了?”胡乔木打听后说:他与夏朋一起死在监狱里了。鲁迅先生怅然若失。其实,胡一川1936年经胡文虎先生营救出狱后,逃到厦门担任《星光日报》木刻记者。
抗战爆发,胡一川奔赴延安,担任鲁艺木刻教员与木刻工作团团长,创作了大量富有时代特色和个人风格的版画作品,艺术风格简洁质朴、浑厚粗犷。他还曾率领鲁艺木刻工作团深入敌后开展宣传工作,并创办木刻工厂,大量印制木刻年画和宣传画,受到彭德怀总司令的写信赞扬。他在这期间创作了木刻作品《组织起来》《八百壮士》《军民合作》及《牛犋变工队》等。如《牛犋变工队》,运用写实的手法,生动地展现了解放区的新生活。后来《牛犋变工队》,被悬挂在毛泽东的饭厅内。1942年他受邀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
抗战胜利后,他于1946年到华北解放区,曾任华北大学第三部美术科副主任。1949年华北大学三部美术科与国立北平艺专合并后,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首任书记(徐悲鸿任校长)。1953年南下武昌,筹建中南美术专科学校,任校长。1958年迁校广州,改建为广州美术学院,任院长。这时他将主要精力用于从事美术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人才。3、去世后才广被认知
胡一川先生的艺术生涯以1949年建国时为分水岭:前期受鲁迅先生的指导与影响,致力于木刻版画的创作,成为新兴木刻运动的先驱与拓荒者;后期转为从事美术教育与油画创作,创作了纪念碑式的奠基性的革命历史画卷与讴歌新生活的风景油画。
他挤出时间跑遍祖国大江南北,甚至利用访问苏联、波兰、英国等,搜集素材,创作了大量风格朴实明快的风景油画:《大雪山》《列宁墓》《格坦斯克造船厂》《井冈神州》《黄山夕照》《汕头风光》《黄果树》《我的故乡》等。尤其是他创作的为数不多却是里程碑式的革命历史油画《开镣》《红军过雪山》《前夜》《挖地道》等,凝固了历史的瞬间记忆,填补了社会主义油画创作的空白。他根据自己对牢狱生活的切身体验创作的《开镣》,以极其质朴的绘画语言,真实刻画了身陷囹圄的革命者得到解放军解救,打开手铐脚镣那一刹时百感交集的情景,具有撼人心魄的艺术穿透力和感染力……中央美院李树声教授说:《开镣》确实是社会主义油画创作的奠基性作品。莫斯科美术学院院长格拉西莫夫看了《开镣》,激动不已,撰文高度赞赏这一伟大的代表作。胡一川创作的油画《敦煌莫高窟》荣获“中国首届油画精品大赛·园丁奖”。为了纪念建党70周年和《讲话》发表50周年,胡一川以83岁高龄创作了大型历史油画《转折前夕》,他病重期间还颤抖着手站在画前修改,他说:“不管画得怎样,要有反映时代的作品,才能站得住脚!”
胡一川真正成为走向世界的国际性著名画家,是在他2000年去世之后。2010年11月19日,“胡一川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广州举行,许多全国知名的评论家慕名而来。八十多幅封存的深沉凝重的画作,在广州美院展厅里首次聚集在一起,仿佛召唤着一个未曾衰竭的灵魂。评论家谭天说:当不少油画家在艺术上“苏化”时,胡一川反其道而行之,油画上的探索非常独立,他曾在日记中多次写道:“中国油画应该从苏联的影响框框中脱离出来,应有中国的特色,中国的民族风格。”评论家杨尧认为:“就像法国当时不认识梵高一样,胡一川独特的绘画风格现在才开始被重新认识。在百年来油画中国化的命题中,胡一川的油画有独特的中国味道。”
美国俄亥俄州玛斯金格姆学院美术系主任孙焱,激动地说:2001年我拿到《与艺术共存》,发现了一个非常惊奇的事情,里面介绍了中国艺术家胡一川和他的代表作《到前线去》,这不得了。这本书是美国、加拿大上千本科大学必修和选修的艺术课程,是一本对世界美术史上最尖端的艺术大师和经典作品的选用介绍。胡一川作品被选用在该书第186页,而第187页选用的是毕加索的《少女肖像》。我没办法准确统计有多少学生在学这个课,但是你只要上这个课,你就知道中国有个胡一川。胡一川代表着中国画家,成为中国唯一入选这部教科书的画家。现在,有的美国师生还专门跑到广州来研究胡一川。在美国,非西方艺术,要被放在教科书里论述是非常困难的。何况胡一川还是共产党员,如果不是认可他的艺术,根本就是不可能的……2002年10月胡一川画展首次在玛斯金格姆学院隆重举行,俄亥俄州立大学朱丽娅教授在专题讲座《中国的当代美术革命:胡一川和他的时代》中说:“胡一川是我们认识中国当代美术的一个窗口……”
胡一川先生是位乡情缱绻的人,在日记中多次回忆家乡、亲人。他一到春节就说:客家人真是从北方迁来的,延安的风俗与家乡多么相似啊!他回到中川,哪儿都不住,只住窄小的务滋楼房间,并随身带着母亲的一绺头发。1983年,他回乡一路画家乡风景《龙岩铁矿》《永定芦下坝电站》《我的故乡中川》等,他说:“我对家乡没有什么大贡献,我只能用画笔让家乡扬名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