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梅:这里的“夜空不寂寞”

胡宁生

    胡晓梅,1971年12月24日生于江西, 毕业于江西大学(现南昌大学),著名电台主持人、畅销书作者。1992年—2007年主持的电台节目《夜空不寂寞》在深圳保持了连续15年的最高收听率纪录,被誉为“中国南方的广播奇迹”。
    胡晓梅的名字在西方媒体为人知晓,是因为美国作家Peter Hessler在《纽约客》上发表了一篇《At Night You’re Not Lonely》。2007年6月英国《泰晤士报》的一篇讲述中国两性观念变革的文章这样说道,“在深圳,每天晚上大约有两百万人收听胡晓梅的电台节目,这个有胆识的女子以她的率直震撼了老中国人。”
这里的“夜空不寂寞”
来源:天津人民广播电台  作者:生活广播记者宋敏
  “听众朋友们,晚上好!这里是《夜空不寂寞》,我是胡晓梅,我愿意倾听您所遇到的情感困惑……”
  胡晓梅是我们的同行,1992年—2007年她主持的电台节目《夜空不寂寞》在深圳保持了连续15年的最高收听率纪录,她被誉为“中国南方的广播奇迹”。她的职业生涯中获得两项国内的行业最高大奖:全国主持人“金话筒”金奖、“全国首届十佳栏目”。 2007年,胡晓梅退出《夜空不寂寞》节目后转型为一名电台管理者,成为深圳电台音乐频率副总监。   这样一个在深圳打拼的人,使我很期待与她的会面。胡晓梅很忙,每天要开好几个会,和我们的见面也是几经周折,最后,胡晓梅边处理工作边和我们说着她曾经主持了15年的节目。
和过去不同,胡晓梅由在直播间接听情感热线变为在办公室电话处理广告业务
  十几年前,也就是《夜空不寂寞》创办之初,在深圳打拼的人们平均年龄在二十六、七岁,大家没有朋友,没有亲人,怀揣一个梦想,背一个行囊来到这里,离乡背井,每个人都有非常艰难的打拼期,因为都是移民,大家文化积淀不同,心态也固然不同,每年可能换4、5次工作,搬7、8次家,工作生活的快节奏,使得恐慌焦虑会放大,情感错误及误会增多,压迫性原因越来越多,造成了情感话题的多元性,话题更加开放,观点更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谈话节目拥有先天的优势。作为一个打工者,胡晓梅很幸运的成了这些人的倾听者,《夜空不寂寞》的出现,是大家倾诉情感的窗口,对城市的意义来说,他其实不是15年,而是50年,甚至更多。胡晓梅现在的身份与十几年前大有不同,她既是一个女强人,又是畅销书作家。胡晓梅出版了三本书,《说吧,寂寞》、《说吧,爱情》和《告别寂寞》。为什么会写书?胡晓梅说,由于自己常年接触一些情感案例,所以她写的内容也都围绕精神分析展开,和心理疏导有关,而读者大部分是她的老听众。做了15年的主持人,一下子离开话筒,胡晓梅习惯吗?不在话筒前与听众交流的她,会不会寂寞呢?胡晓梅的回答是:人生都会有几个阶段,要一一去经历、去适应,现在的她已不再有当年的寂寞,在她身边有丈夫和孩子,有无数的听众和读者,也有更具挑战的工作。   胡晓梅不再寂寞,她经历了一个转型期,而如今《夜空不寂寞》这个节目在深圳上空却消失了,因为无法超越,因为无法比拟。胡晓梅这个名字对很多新深圳人来说也已经不再熟悉。如今的特区,打拼中的人们依然是那些拥有梦想的年轻人,他们依然需要精神抚慰,情感依然需要栖息地,没有胡晓梅,他们的心声通过什么途径可以宣泄呢?
如今的胡晓梅
  从今年开始,《情天大圣》开始响彻和游走在深圳的上空了。《情天大圣》是深圳音乐频率取代《夜空不寂寞》的一档情感节目,主持人每天把听众的情感故事在电波中进行演绎,由听众打进热线或发送短信为其支招,把娱乐加入情感节目,听众给听众出主意,在轻松和快乐中完成精神抚慰或者说情感宣泄的过程,吸引了很多年轻听众收听参与。这档节目虽然与胡晓梅的风格完全不同,可以说是对夜间情感谈话节目常态形式的一种颠覆,但是它所承担的社会角色和对听众情感生活的影响程度依然很重要。来自美国的一项调查显示,经济危机后,人们对娱乐的需求越来越多。开放的特区在不同的时期需要不同的声音!     “‘情天大圣’来了……”听,特区夜空中不甘寂寞的电波,又开始了每晚的飞扬和激荡。   ——— 胡氏资讯(zhhusw)微信公众平台2016年12月28日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