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氏龙灯:留住那抹浓浓的乡愁

来源:胡宁生 日期:2016-08-13 浏览次数:1877

[flash=640,400,0]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OTQ5MTUzNTc2/v.swf[/flash]
来源:安庆新闻网  作者:刘惠子 张箭
    安庆宜秀区罗岭镇花园村胡姓村民组如今仍然传承着手扎龙灯的技艺。4月28日,罗岭镇花园村举办“胡氏闹龙灯”灯会。现场参加舞龙活动的多达数千人,吸引了十里八乡的群众前来观看。迄今已经数百年历史的胡氏龙灯,作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成为当地人的骄傲,更是罗岭花园村代代厚积沉淀的民俗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灯表演 柯慧敏 摄
  精巧手工技艺令人眼前一亮   4月28日一大早,花园村“胡氏龙灯”会会长胡忠福老人的家里锣鼓阵阵热闹得狠,家门口的院子更是里三层外三层被围了个严实。11名村民历经12个日夜纯手工扎制的龙灯已经完工,就摆放在老胡家厅堂内,来的人都是为抢先一睹新龙灯的风采。龙灯由龙头、龙身共十二节组成,使用竹材料手工扎制成型,然后用五彩纸在上面粘贴各种龙形图案。“咱们的龙灯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精巧,扎的时候一根根竹子变成条、削为丝,竹丝要粗细一样编成各种形状。”胡忠福指着龙珠部分说道,“这里的工艺最难,龙珠有六方形二十四个角,每一边的长短粗细都要一致,否则就很难看,也不扎实。”   相传明末清初,胡氏家族自江西迁居本地后,有一年发洪水,自长江上游飘来一龙头、龙尾架子,上面有“江西瓦屑坝”的字样,族人遂烧香祭拜将其请至家中,舞龙习俗由此开始,世代相传,至今有数百年的历史。历经岁月沧桑,龙尾架子保存到今天。   传统灯会聚拢起四方游子   灯会分为化灯仪式、老龙落位、龙游农户三部分。上午8点整舞龙的队伍完成仪式,壮汉们捧起灯箱出发了,一时间锣鼓喧天,每到一户,都张灯结彩,燃放烟花爆竹,设香案祭拜,祈愿风调雨顺。在村民的家里逛完一圈之后,村里的广场上舞龙灯表演便开始拉开架势。参加舞龙的人员多达八十余人,吸引了众多的围观群众,灯会因此被誉为当地农民自己的狂欢节。胡氏龙灯由龙头、龙尾“腾”、“挪”、“闪”、“跃”等各种舞蹈动作组合而成,相传有七十二套,如今传承下来的有三十余套,主要有黄龙出灯、草里寻珠、金盆捞月等。   龙灯队伍里,手持龙头部分的胡孝明最引人注意,因为龙头部分最重,花式动作也最多。要领着队伍排出各种造型,还要和龙珠、龙尾不时回应舞出花样儿来。这个年过五旬的中年汉子黝黑的皮肤上挂满了汗珠却依然舞得起劲,直到龙灯表演结束。   “我是昨天晚上10点钟才从浙江湖州回来的,不光是我,这次灯会里大部分中青年人都是特地从外地赶回来参加灯会的。”胡孝明二十年前就开始在苏浙一带从事饮食小吃买卖。他告诉记者,现在这支“胡氏龙灯”的舞龙队伍里大部分人都是在外做生意、年收入十万元以上的小老板。但外面的生意再好,只要接到家乡的电话说是举办灯会,在他乡的胡氏族人无论多忙也要赶回来。”胡孝明向记者说起他们和龙灯的情结。“小时候爷爷辈的人只要在大屋里头讲起关于龙灯由来的故事,所有的孩子都围上前去听,故事里头有传说,有真人真事,听得大家眼睛都发亮。后来长到桌子那么高开始跟在老人们后面学扎灯,再后来就成了舞龙灯队伍里的一员,但机会有限并不是每年都舞得上,只有长者觉得最优秀的人才能加入舞龙的队伍。”据胡孝明回忆,他虽然已经年过半百,却只舞过三次龙灯,舞的分别是龙身、龙尾和龙头。“我觉得,这三次舞龙灯位次的改变也代表着我在族人心目中的地位,就越发感觉责任重大,要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胡孝明说道。
胡忠福和他的龙灯队。 柯慧敏 摄
  未来传承的路该怎样走   为了切实保护这项优秀民俗文化,2009年花园村胡氏龙灯成功申报安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区文化馆对灯会活动进行全程跟踪,收集大量文字、影像资料,并进行了整理归档。成立花园胡氏龙灯灯会组织,设会长一名,主持管理灯会日常事务,建立财务制度;增加资金投入,加大对花园胡氏龙灯保护力度,争取安徽省项目保护。   “花园胡氏龙灯历时几百年,虽然饱经沧桑,依然存留至今,足见其生命力之顽强。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它逐渐失去生存土壤,传承过程中的不少问题也凸显出来,亟待抢救和保护。”安庆市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邓超坦言,龙灯的扎制过程凝结了民间工匠的精湛工艺,龙珠、龙响(龙身)、龙尾的制作都有别于其他地方的龙灯,融入了精美的扎制技巧和剪纸艺术,特别是“龙珠”的制作工艺流程复杂,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但是,由于胡氏龙灯传承人年事已高,目前面临失传危险。此外胡氏龙灯相传有七十二套表演动作,目前流传下来的仅有三十多套。如不加以挖掘抢救,后人根本无法恢复原有的套路。“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多数年轻人外出务工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传承人的选择也面临窘境,如不采取多重手段加以引导和培养,恐怕后继乏人。”邓超说道。   中午时分,龙灯会接近尾声,舞龙队里的汉子们个个满头大汗喘着粗气,却还兴致很高地聚在一起,不仅谈论着灯会的感受也交流着各自在外的经历,很快他们又将奔赴他乡忙于谋生。胡氏龙灯会长胡忠富说:“我的徒弟都在这支龙灯队伍里,但大家现在相聚的机会越来越少了,灯会还能办多久我也不知道。但咱们胡氏龙灯这项手工技艺和舞蹈艺术相结合的民间文化是老祖辈留下来的,我会继续收徒弟,还要让我的徒弟再收徒弟,尽全力把传统文化传下去。” ——— 胡氏资讯(zhhusw)微信公众平台2016年08月16日推送
发表评论
热门评论(0)